大腦是人體最為復雜和精密的器官,由約860億個神經元和數萬億個神經聯接組成。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國內科研機構,聯合法國、瑞典、英國等多國科學家,實現了在單細胞分辨率下從嚙齒類到靈長類的腦圖譜繪制的跨越,十項重要成果在《細胞》系列期刊以專刊的形式發表。
我國腦圖譜研究系列成果集中發布
本次集中發布的系列成果,覆蓋爬行類、鳥類、嚙齒類、非人靈長類和人類等關鍵物種,進一步擴充了國際腦圖譜在跨物種比較和時空動態解析方面的內涵。與以往成果的點上突破不同,本次系列成果有望推動實現從結構到功能研究的跨越,為深入解密大腦提供了全新視角與關鍵手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 蒲慕明: 我們的腦計劃比其他國家,尤其歐美的腦計劃更為廣泛、更為全面。除了基礎腦科學以外,我們很重視它的實際應用,就是在腦疾病的診斷治療方面,還有對新一代類腦人工智能方面的推動,包括腦機接口方面的推動,是同時并行的。所以我們有“一體兩翼”的規劃,“一體”就是基礎研究,“兩翼”就是兩個重大的應用方向。
作為我國重點培育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腦圖譜大科學計劃的核心目標逐步聚焦在繪制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腦全腦的單細胞精度的神經聯接圖譜。本次腦圖譜大科學計劃系列成果由國內外30多家科研機構組成的超過300人的團隊共同完成,將為理解腦功能機制等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副主任 孫衍剛:腦圖譜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們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理解疾病,以及開發疾病的治療靶點和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支撐。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可以借鑒人的大腦或者靈長類大腦的架構原理,去啟發類腦人工智能的發展。
世界首次繪制獼猴前額葉神經元全腦聯接圖譜
在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中,前額葉皮層可以說極為特殊,相當于“執行中心”,分析信息、決策執行等高級認知功能都和這個腦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其神經聯接規律目前仍不清楚。現在,我國科學家取得新的研究進展,在世界上首次繪制了“非人靈長類前額葉皮層單神經元分辨率的全腦聯接圖譜”,為深入解析靈長類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利用自主研發的單神經元形態重構技術,科研團隊重構了獼猴前額葉皮層中2231個神經元的全腦聯接,涵蓋了前額葉皮層的主要神經元類型。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 嚴軍:它們每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我們現在都在三維空間里面描繪出來了。神經元的軸突是怎么經過大腦的不同區域最后靶向到一些腦區的,這個給到我們一個三維全息的、非常細致的信息。
研究發現,與小鼠相比,獼猴前額葉神經元具有高度的靶向專一性、更少的軸突分支和相對更集中的末梢分布,為研究靈長類的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 嚴軍:一個很根本的科學問題是,什么造成了我們人腦有能力處理非常復雜的信息?現在通過研究,我們意識到,可能是因為我們大腦里面的神經元分工非常明確。每個神經元的靶向都是非常單一、非常專一化的,在同一個腦區里,有很多神經元各自干不同的事情。這種單一投射、布線的規則,能夠幫助我們將來設計更好的人工智能的算法或器件,去模擬我們人腦的高級認知功能。
腦圖譜大科學計劃進入關鍵階段
從鼠腦約7000萬神經元,到獼猴腦約60億神經元,再到人腦約860億神經元,體積和復雜度呈指數級增長。最新取得的系列成果,讓腦圖譜大科學計劃的研究目標從小型動物邁進到繪制靈長類全腦聯接圖譜的關鍵階段。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副主任 師詠勇:現在我們做的腦圖譜計劃,就可以理解成生命科學領域里的另一個基因組計劃,而它比基因組計劃的要求更高。因為人腦有860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之間的聯接甚至被認為要有860億再乘以10的4次方這樣一個數量級,這個數據大得驚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會開創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研究的全新的領域和世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 蒲慕明:我們希望在10年之內,完全把獼猴的全腦聯接圖譜搞清楚,更進一步理解人腦的功能,包括解決疾病的問題。希望這個計劃完成之后,我們能夠把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年齡往后延,能把它往后再推5年到10年,這是我們的目標。要早發現病癥,早去干預,使癥狀出現的時間往后延,這就是我們真正對社會貢獻的直接指標。
中安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